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胆木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胆木

拉丁名称

RamulusetCortexNaucleaeOfficinalis

别名

山熊胆、熊胆树、药乌檀、黄胆木、黄心木、树黄柏

道地产区

广东、广西、海南、湖南

用药部位

枝、树皮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华国栋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下肢溃疡,脚癣感染,烧伤感染,疖肿,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适宜人群

适用于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胆囊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下肢溃疡,脚癣感染,烧伤感染,疖肿,湿疹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胆木茎中主要含生物碱类和生物碱甙类,其中生物碱有:乌檀费新碱,乌檀费丁碱,乌檀福林碱,1-乙酰基咔啉,乌檀醛碱。生物碱甙有胆木碱庚,胆木碱辛和长春花甙内酰胺。另外含有奎诺酸和β-谷甾醇。此外还含香草酸。

药理作用

从胆木茎中分离得到的乌檀醛碱和一种生物碱C20H14N2O2(结构有待进一步确定),经抑菌试验表明均有抑菌作用,其中乌檀醛碱在100μg/ml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生物碱C20H14N2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胆囊炎,下肢溃疡,脚癣感染,疖肿脓疡,皮炎湿疹。”

相关配伍

1、治上呼吸道感染:胆木注射液,每1ml相当于生药1g,每次肌注2ml,每日1次。

2、治钩端螺旋体病:①胆木注射液(每1ml含胆木的乙醇提取物3g),每8h肌内注射1次,每次2-3ml,用至体温正常后2-3d。有出血倾向者加紫珠草30g,水煎,每日分3次服。②胆木、大青叶、地胆草、紫珠草各60-90g(小儿酌减)。加水3碗,煎成1碗,分3次口服。在口服合剂的同时可加用胆木注射液。(1-2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多劈成不规的片、块,浅黄色或棕黄色,有的带皮部,外皮棕黄色,粗糙,较疏松,易剥离。横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黄色或棕黄色。质坚硬,气微,味苦。

以色鲜黄、味苦者为佳。

植物种属

茜草科乌檀属乌檀。

形态特征

乔木,高4-12m。小枝纤细而光滑。叶对生,纸质;叶柄长10-15mm;托叶倒卵形,长6-10mm,先端圆,早落;叶片椭圆形,罕有倒卵形,长7-14cm,宽4-7cm,先端渐尖,略钝,基部楔形,全缘,侧脉8对,近边缘处彼此连结,两面均明显。头状花序顶生,单生,圆球形;总花梗长1-3cm,中部以上有早落的苞片;花5数;萼管连成肉质体;子房下位。小坚果合成一球状体,熟时黄褐色,直径9-15mm,表面粗糙。种子椭圆形,长约1mm,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种皮黑色有光泽,并有微小窝孔。花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

道地产区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地。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生于高山近顶或半山腰荫蔽潮湿地带的杂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