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杜衡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保存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杜衡

别名

怀、蘅、薇香、杜、土卤、楚蘅、土杏、马蹄香、杜衡葵、杜细辛、钹儿草、杜葵、土细辛、土辛、马辛、马蹄细辛、南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肾经

毒性

小毒

华国栋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祛风散寒,消痰行水,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

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研末,0.6-3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体虚多汗、咳嗽咯血患者及孕妇禁服。大量服用可引起头痛、呕吐、黄疸、血压升高、烦躁、痉挛等中毒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

2、抗惊厥作用。

3、镇痛作用。

4、降脂作用。

5、抗过敏作用。

6、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快,分布迅速、广泛,消除较缓慢。

7、毒性。

相关论述

苏颂:“(细辛)今人多以杜衡当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本草图经》)”

相关配伍

1、治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2、治哮呴:马蹄香,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如正发时,用淡醋调下,少时吐出痰涎为效。(《普济方》黑马蹄香散)

3、治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调下,日三服。(《孙氏集效方》)

4、治产后血晕:杜衡、牙皂等分,上研末,?入鼻孔。(《文堂集验方》)

采收加工

4-6月采挖,洗净,晒干。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1、杜衡:常卷曲成团。根茎圆柱形,长约1cm,直径2-3mm,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粗糙,节间长1-9mm。根细圆柱形,长7cm,直径1-2mm,表面灰白色或浅棕色,断面黄白色或类白色。叶片展平后呈宽心形肾状心形,长宽均为3-8cm,先端钝或圆,上面主脉两侧可见云斑,脉上及近叶缘有短毛。偶见花,1-2朵腋生,钟状,紫褐色。气芳香,有浓烈辛辣味,有麻舌感。

2、小叶马蹄香:根茎短。根直径l-2mm,灰黄色,断面灰白色。完整叶展开后呈心形、卵状心形,长3-6cm,宽3.5-7.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主脉两侧时有云斑,脉上及边缘有短毛;叶柄长3-15cm。气芳香,味麻辣,略麻舌。以根多、香气浓者为佳。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小段,根、根茎及叶相混合。根茎呈圆柱形小段,长约1cm,外皮灰棕色或淡棕色,粗糙。根有纵纹,切面黄白色或类白色。叶呈灰绿色小片。气芳香,味辛辣,略有麻舌感。

植物种属

马兜铃科植物杜衡。

形态特征

杜衡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丛生,稍肉质,直径1-2毫米。叶片阔心形至肾心形,长和宽各为3-8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1-3厘米,宽1.5-3.5厘米,叶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边缘有短毛,叶背浅绿色;叶柄长3-15厘米;芽苞叶肾心形或倒卵形,长和宽各约1厘米,边缘有睫毛。花暗紫色,花梗长1-2厘米;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长1-1.5厘米,直径8-10毫米,喉部不缢缩,喉孔直径4-6毫米,膜环极窄,宽不足1毫米,内壁具明显格状网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长5-7毫米,宽和长近相等,平滑、无乳突皱褶;药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离生,顶端2浅裂,柱头卵状,侧生。花期4-5月。小叶马蹄香又名宜昌细辛。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稍肉质,直径1-2毫米。叶心形、卵心形、稀近戟形,长3-6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2-4厘米,宽2.5-6厘米,叶面通常深绿色,有时在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在脉上或近边缘处有短毛,叶背浅绿色,或初呈紫色而逐渐消退,或紫色,无毛;叶柄长3-15厘米;芽苞叶卵形或长卵形,长约10毫米,宽7毫米,边缘有睫毛。花紫色;花梗长约1厘米,有时向下弯垂;花被管球状,直径约1厘米,喉部强度缢缩,膜环宽约1毫米,内壁有格状网眼,花被裂片三角卵形,长1-1.4厘米,宽8-10毫米,基部有乳突皱褶区;药隔伸出,圆形,中央微内凹;子房近上位,花柱6,柱头卵状,顶生。花期4-5月。

生长环境

杜衡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小叶马蹄香生于林下草丛或溪边阴湿处。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