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荆芥

  • 概述
  • 功效
  • 搭配
  • 临床
  • 加工
  • 保存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荆芥

拉丁名称

Schizonepetae Herba

别名

假苏、鼠蓂、姜芥

用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医保类型

医保(荆芥、荆芥炭)

华国栋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主治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禁忌

饮食禁忌:反河豚;忌驴肉、螃蟹、黄花鱼、鲇鱼、无鳞鱼;忌生冷。

注意事项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火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证不宜单味药服。

2、能使汗腺分泌旺盛,自汗、盗汗等症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脂溢性皮炎患者忌用。

3、味辛发散,长期服用可以伤津耗气,气虚者以及婴幼儿、老年人等身体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

适宜人群

1、荆芥适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者。

2、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属于外感表证者,麻疹、多形性红斑、荨麻疹等见有表邪外束者,接触性皮炎及其他湿疹、痈及疖等见有表证者,食道静脉曲张、急性胃溃疡伴有岀血、十二指肠溃疡伴有出血、吐血及胃肠出血、黑便、子宫出血等属于血热妄行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另含荆芥苷、荆芥醇、黄酮类化合物等。

药理作用

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生品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能使出血时间缩短。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

毒理作用

1、急性毒性试验:荆芥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9.8g生药/kg。荆芥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1.1ml/kg。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StE)小鼠灌胃的LD50为2.652g/kg,相当原炭药41.90g/kg,为临床剂量的244-367倍。StE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945g/kg。

2、亚急性毒性试验:每日按1kg体重25倍于成人的剂量给家兔灌胃荆芥油(0.15ml/kg),连续20d,主要脏器的功能和形态均无明显毒性反应。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㖞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

适宜搭配

白矾、薄荷、防风、阿胶

临床应用

1、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2、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3、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4、治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5、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相关配伍

1、荆芥配防风:二药皆徽温而不燥热,长于祛风解表。荆芥发汗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尤胜。二者同用,则祛风发汗而不燥烈,适用于四时感冒,恶寒发热、身痛无汗,以及风疹瘙痒。

2、荆芥配薄荷:二药芳香升浮,轻扬蔬散,皆善上行头面,荆芥徽温而药性平和薄荷性凉而不苦。二者同用,则相辅相成,外可发汗解表,透疹止痒;上可清利头目,宣透郁火。配防风、莞活等辛温解表药,常用治风寒感冒;配金银花、连翅等辛凉解表药,常用治风热感冒;配藿香、佩兰等化湿解暑药,常用治感冒挟湿;配蝉蜕、白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常用治瘪疹瘙痒。病证虽有不间,但概取其发汗解表之功。

3、荆芥配生石膏:荆芥质轻透散,善于流散风邪,清利头目,生石青辛甘大裹,长于清泻肺冒火热。二者伍用,辛凉蔬散,既清且透,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目赤、咽痛。

4、荆芥配白矾:荆芥善于祛风止;白矾善于燥湿祛痰。二药伍用,祛风化痰。适用于治风痰塞盛之小儿惊风、癫痫等。

5、荆芥炭配阿胶:荆芥炭芳香气,温而不燥,既能止血,又能疏散风邪:阿胶养血止血。二者伍用,有养血风止血之功,能导血中风邪外出,使血不妄行,适用于风邪入血,扰动血络所致的衄血、痔血、肠风下血,以及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等。

鉴别用药

荆芥、荆芥穗与荆芥炭:荆芥为全草,性较平和,为发表散风之通用药,且能透表消疮;荆芥穗为荆芥之花德,性味功能与荆芥相间,惟发汗之力大于荆芥,药力较强:荆芥炭无辛散之性,功专收涩,止血效好。

相关药品

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风热感冒颗粒、天麻头痛片、脏连丸、消风止痒颗粒。

相关方剂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银翘散(《温病条辨》)、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荆防牛蒡汤(《医宗金鉴》)、槐花散(《普济方》)。

药膳食疗

1、红枣地葵荆芥汤:

(1)功效:具有抗过敏、止血的作用,对于预防输血反应有很好的效果。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养血安神之功:地葵子又名地葵性味甘、苦、寒,入肾、膀胱经。利小便清湿热。炒荆芥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

(2)原材料:红枣20枚,地葵子10g,炒荆芥10g。

(3)做法:将上述3味药洗净,然后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至没过所有材料。开大火煮沸,然后转文火煎煮30分钟即可。取汤服用。

(4)用法:输血前15-30分钟服用。

2、荆芥豆豉酒:

(1)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方中荆芥有祛风解表的功效,淡豆豉有解表除烦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的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

(2)原材料:淡豆豉250g,荆芥10g,白酒0.75L。

(3)做法:把淡豆豉、荆芥与白酒放入锅中,煎七成沸,候温,过滤去渣,即可饮用。

(4)用法:随量,稍热饮之。

3、荆芥粥:

(1)功效:清咽利喉、发汗解表,适于在冬季服用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

(2)原材料:荆芥、淡豆豉各5g,薄荷3-5g,大米100g。

(3)做法:先将荆芥、淡豆豉、薄荷共煎5分钟后取汁去渣,备用。然后,将大米洗净煮粥,待粥熟时加入药汁,再略煮一两分钟即可食用。

(4)用法:早、晚佐餐食用。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

炮制方法

1、荆芥: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2、荆芥穗:摘取花穗,筛去灰尘,切段。

3、炒荆芥:取荆芥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4、荆芥炭:取荆芥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5、荆芥穗炭:取净芥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6、醋荆芥:取荆芥段加醋炒至大部黑色,存性为度。每荆芥段100kg,用米醋10kg。

7、蜜荆芥: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荆芥段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荆芥段100kg,加炼蜜25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醋荆芥、蜜荆芥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荆芥炭防复燃。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饮片性状

1、荆芥:为不规则的段,茎、叶、花穗混合。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切面类白色。叶多皱缩卷曲、破碎,叶片羽状分裂,裂片细长。花穗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2、荆芥穗:为不规则的段。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3、荆芥炭形同荆芥,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味苦而稍辛香。

植物种属

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

形态特征

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cm,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cm,宽2.1-4.7cm,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cm,细弱。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叶叶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小苞片钻形,细小。花萼花时管状,长约6mm,径1.2mm,外被白色短柔毛,内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锥形,长1.5-2mm,后齿较长,花后花萼增大成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长约7.5mm,冠筒极细,径约0.3mm,自萼筒内骤然扩展成宽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约2mm,宽约3mm,先端具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mm,宽约4mm,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内藏,花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片明显。子房无毛。小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mm,径约1m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生长环境

多生于宅旁或灌丛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m。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砂土栽培为宜。忌连作。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在田间选择株壮、枝繁,穗多而密,又无病虫的单株或田块留作种用,种子需充分成熟、饱满、呈深褐色或棕褐色时采收。直播或育苗移栽法。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期;秋播于9-10月;穴播,行株距各17-20cm。每1h㎡用种量3.75-4.50kg。条播,行距20cm,深5cm。每1h㎡用种量7.50-11.25kg。育苗移栽法。春播,每1hm2用种量11.25-15kg。5-6月苗高约15cm时移栽。

病虫防治

1、立枯病,应注意排水或选用高畦栽种。发病时用灭菌剂401的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黑斑病,可拔除病株烧毁,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3、还有荆芥茎枯病为害。虫害有银纹夜蛾等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