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麻黄

  • 概述
  • 功效
  • 搭配
  • 临床
  • 加工
  • 保存
  • 鉴别
  • 信息
  • 其他

中文名

麻黄

拉丁名称

Ephedrae Herba

别名

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用药部位

草质茎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医保类型

医保(麻黄、蜜麻黄)

王丽霞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㗜鼻或研末敷。

2、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不良反应

1、临床若摄入过量麻黄,可致中毒,初期可见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周身不适、流泪、流涕、心跳加快、躯干部发麻、周身发热等,继则岀现大汗、头晕、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耳鸣、口渴、颜面潮红、心悸、烦躁、震颤、血压升高等症状。

2、中毒解救的一般方法可用催吐、洗胃、导泻法,以减少毒物吸收;若岀现烦躁惊厥,血压升高时,可用氯丙嗪镇静降压,对症治疗。

3、预防麻黄中毒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掌握适应证,把药量严格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恶辛夷、石韦,厚朴、白蔹为使。

(2)蒲公英与麻黄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降压药同用。

(2)不宜与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同用。

(3)不宜与呋喃唑酮、帕吉林、苯丙胺、苯乙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用,易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类及氨茶碱同用时,易增加毒性反应,故不宜同用。

(5)不宜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同用,否则会诱发高血压。

(6)不宜与异烟肼同用,两药均可引起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7)麻黄的发汗作用极强,与解热镇痛药并用容易导致大汗虚脱,应注意剂量。

3、饮食禁忌:忌食生冷、黏腻、刺激性大的食物;恶牡蛎肉。

注意事项

1、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2、麻黄发散力强,易耗气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

3、治疗风寒表证时,以生用为佳;表证不显而以咳喘为主时,当蜜炙用。

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速,心排血量增加,罹患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使用麻黄可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心脏病患者服用麻黄当十分注意,防止过服而引起心律失常。

5、麻黄碱能兴奋中枢,作用远强于肾上腺素,大剂量能兴奋大脑皮质、脑干、延髓,导致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因此,应注意不要与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共用。

6、生麻黄发汗力强,风寒表证多用之;炙麻黄发汗力缓,喘咳证多用之。

适宜人群

1、麻黄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者。

2、西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风寒表证者,肺炎未明示病原体者、肺炎球菌性肺炎、肺气肿、急性气管炎、病毒性肺炎、麻疹后肺炎、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性心脏疾病等属于肺气壅遏者,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病症候群见有风寒表证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1、麻黄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两虚咳喘者均当慎用。

2、麻黄能兴奋中枢神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故运动员慎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治疗剂量即可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较大剂量可引起不安、震颤。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黄挥发油有发汗、镇痛、解热、降温作用。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镇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麻黄碱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煎剂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麻黄能改善血流变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功能,抗凝血。

6、此外,麻黄尚有一定的利尿、缩尿、抗炎、抗过敏、抑制胃肠蠕动、增强输精管的收缩、散瞳、利胆、降低尿毒症毒素等作用。

毒理作用

1、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紫绀。用麻黄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见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认为是麻黄内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

2、用1%麻黄碱滴鼻,可引起豚鼠鼻粘膜损伤。临床上还可引起尿潴留。急性中毒反应有头痛、不安、失眠、胸闷、心悸、流泪、流涕、周身不适、发热、大汗不止、上腹不适、口干、恶心、呕吐、耳鸣、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外收缩。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引起心动过缓等。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适宜搭配

干姜、葛根、桂枝、射干、石膏、白术

不宜搭配

石韦、辛夷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相关配伍

1、麻黄配桂枝:麻黄辛开苦泄遍彻皮毛,功专宣肺发汗散邪;桂枝辛甘温煦,透达营卫,功善解肌发表。两药伍用,可增强发汗解表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2、麻黄配干姜: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善于发散风寒,温肺化饮。两药伍用,可增强散寒解表,化饮平喘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的咳喘证。

3、麻黃配石膏:麻黄辛温,长于宣肺;石膏辛寒,善清肺热。两药相配,一寒一热,一表一里,相制为用,具有宣肺泄热平喘之功。适用于表邪入里化热,或邪热壅肺之咳喘,身热,口渴,甚则鼻翼煽动等。

4、麻黄配射干:麻黄长于宣肺平喘;射干功善祛痰利咽。两药伍用,共达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之功。适用于寒饮郁肺,气逆而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等。

5、麻黄配白术:麻黄功善发汗解表;白术功长健脾燥湿。两药伍用,肺脾同治,使肺气得以宣通,脾气得以健运,水湿得以下行,共达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之功。适用于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的风水证。

6、麻黄配附子:麻黄善散外寒,宣通经络;附子善祛里寒,温通经脉。两药伍用,可达散寒通痹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者。

7、麻黄配葛根:麻黄辛温,功善发散风寒;葛根辛、凉,疏散风热而尤善解肌治项强。两药合用,治外感风寒,项强无汗效佳。方如葛根汤。

鉴别用药

1、生麻黄、炙麻黄与麻黄绒:三者均为麻黄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水肿;炙麻黄辛散之性已缓,偏于温润,长于宣肺止咳平喘,咳喘多用;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宜用于小儿、老人及体虚之人而外感风寒者。

2、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临床常用的麻黄品种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三种麻黄中麻黄碱和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就麻黄总生物碱而言,中麻黄的含量为0.25%,草麻黄为1.315%,木贼麻黄为3.33%。发汗解表主要是挥发油的作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则以麻黄生物碱为主。故临床处方和调剂时,最好应对麻黄的来源予以鉴别,适当选用。

3、麻黄与桂枝:均辛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且二者常相须为用。但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又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散寒邪之功。桂枝又归心经,辛甘温煦,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缓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均可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4、麻黄与浮萍:二者均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之功。治感冒无汗及水肿尿少。然麻黄辛温,主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浮萍辛凉,主治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黄利水,主治水肿兼外感风寒者;浮萍利水,主治水肿有热或兼外感风热者。此外,麻黄能宣肺平喘,为治咳喘良药;浮萍又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5、麻黄与细辛:麻黄、细辛均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同可用治风寒感百然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宜发卫气,开通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腾跳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塞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塞感冒熏证!还有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遏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证。药理研究表明,体现麻黄发汗解表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麻黄挥发油,而所含穌黄碱、伪麻黄碱等生物硪则发挥宜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不如麻黄,但散塞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百,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穿疾患,风湿痹痛及肺有停饮、喘咳胸满等。体现其祛风散、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细辛挥发油。

6、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7、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味辛,性温,如肺及膀胱经,可开理,通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用治风寒感冒。麻黄长于开宣肺气,利尿平喘,还可用治风寒束表,肺气壅遏之喘咳、风水水肿等。此外,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等。而麻黄根味甘涩,性平,入肺经,功用敛汗固表,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虚汗不止等理不固,汗出不止者。麻黄以发散为长,而麻黄根则以收涩为优,二者虽来源于同一植物,功能特点却截然不同。

8、附子与麻黄:两药均味辛,均具有散塞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寨湿捭,阳虚外感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软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濟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教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烧宫冷,曉腹冷痛,泄泻,水肿等,麻黄辛散温通,散寒通滞,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所数关节痹痛;麻黄归肺、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

9、葶苈子与麻黄:二者均能平喘,利水消肿,皆可治喘咳、水肿之证。但葶苈子苦寒下泄,泻肺行水力猛,适用于水盛之喘咳肿胀、小便不利:麻黄辛温发散,长于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风寒外束之咳喘逆满,肺气不宜之风水证。

相关药品

感冒软胶囊、伤风停胶囊、通宣理肺丸(口服液、胶囊、片、颗粒、膏)、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疏风活络片。

相关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三拗汤(《和剂局方》)、小青龙汤(《伤寒论》)、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药膳食疗

麻黄蒸梨:

1、功效:止咳。适用于小儿百日咳的初期和痉咳期。也可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咳嗽。

2、原材料:麻黄3-5g。大梨1只。

3、做法:先把麻黄捣为粗末。将生梨洗净后。剖开,挖去梨核。把麻黄放入梨心内,再将梨子合严,插上小竹签,然后放入碗内,隔水蒸熟后即可。

4、用法:每日2次,每次1只,去麻黄吃梨服汁,连用3-5天。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炮制方法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木质茎及残根,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生品发散力强,适于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浮肿。

2、蜜麻黄: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100kg,用炼蜜20kg。蜜麻黄发散力较弱,长于止咳平喘,多用于表证较轻而喘咳重的患者。

3、麻黄绒:取净麻黄段,碾成绒,筛去粉末。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体虚者患风寒感冒或咳喘。

4、蜜麻黄绒: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麻黄绒100kg,用炼蜜30kg。蜜麻黄绒作用极其缓和。

5、炒麻黄:取麻黄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6、生姜、甘草制麻黄:取甘草、生姜煎汤,煎至味出,趁热浸泡麻黄段,浸后晒干。每麻黄段100kg,用生姜6kg,甘草6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蜜麻黄、蜜麻黄绒、生姜甘草制麻黄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性状

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饮片性状

1、麻黄:呈圆柱形小段,表面黄绿色,粗糙,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质脆。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味微苦、涩。

2、蜜麻黄:表面颜色加深,微有光泽,有焦香气,味微甜。

3、麻黄绒:呈松散之绒状,黄绿色。

4、蜜麻黄绒:呈松散黏结纤维状,深黄色,气焦香,味微甜。

5、炒麻黄:呈褐黄色微焦。

6、生姜、甘草制麻黄颜色加深,有微弱的姜气和苦甜味。

植物种属

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

形态特征

1、草麻黄: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杜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mm,直径约4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木贼麻黄: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茎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n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3、中麻黄: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茎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cm。直径1-3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分布区域

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木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

生长环境

1、草麻黄: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

2、木贼麻黄: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

3、中麻黄: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m的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

生长见习

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经15d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2、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附注

药代动力学:

麻黄提取物口服后体内可检测到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正常人口服麻黄粉胶囊后麻黄碱血浆浓度4小时达峰,而口服麻黄碱片剂及溶液2小时达峰,t1/2β为5-6小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吸收快而完全;在体内分布较广,肾脏、脑、肺浓度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心脏。60%-70%原形经肾脏排泄,少量被代谢。麻黄水煎液可诱导肝药酶CYP1A2活性,加快茶碱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