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密陀僧

  • 概述
  • 功效
  • 搭配
  • 临床
  • 加工
  • 保存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密陀僧

别名

别名陀僧《普济方》,没多僧《新修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性味归经

味咸、辛,性平。入肝、脾经

毒性

有毒

王丽霞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燥湿,杀虫,解毒,收敛,防腐。

主治

疮疡溃烂久不收敛,口疮,湿疹,疥癣,狐臭,汗斑,?黯,酒皶鼻,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2-0.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或制成膏药、软膏、油剂等。

注意事项

本品以外用为主,长期大量使用易引起铅中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不能超过1星期,体虚及孕妇、儿童禁服。

适宜人群

密陀僧外用适用于痔疮,湿疹湿疮,溃疡不敛,疥癣,狐臭者;内服适用于风痰惊痫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体虚及孕妇、儿童禁服。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减轻炎症作用。

3、收敛作用。

相关论述

《本草衍义》:“密陀僧,坚重,椎破如金色者色佳。”

适宜搭配

花蕊石、黄柏、黄连

临床应用

1、治疗神经性皮炎。

2、防治水田皮炎。

3、治疗烧伤。

相关配伍

1、治痈肿穴后,恶疮脓水虽减,肌肉不生,密陀僧一两半,黄连一两去须,槟榔三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日三贴之。(《圣惠方》)

2、治诸疮久不收敛,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龙骨各一两,乳香、轻粉各一钱。为细末,和匀。干掺。(《证治准绳·疡医》平肌散)

3、治坐板疮,肿痛多脓,密陀僧、生矾、大黄等分。为极细末,敷之。(《景岳全书》)

4、治一切热毒恶疮及下疳疮,密陀僧、黄柏各一分半,腻粉一钱,麝香少许。先洗疮,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证治准绳·疡医》)

采收加工

传统方法将铅熔融,用铁棍在熔铅中旋转数次,使部分熔铅粘附于上,取出铁棍,浸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即成密陀僧。如此反复多次,使密陀僧积聚一定量时,打下即得。近代制法,将黄丹入铁锅内用烈火熔炼,当温度升至400℃以上时,黄丹中一部分氧游离,即成密陀僧。待冷,取出。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研成细粉。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密闭,防潮,防尘。

鉴别

~一、药材形状: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二、饮片性状:密陀僧为黄色或褐黄色粉末,在阳光下可见白色金属的闪光。体重。气微、味淡。~

药材性状

1、药材形状: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2、饮片性状:密陀僧为黄色或褐黄色粉末,在阳光下可见白色金属的闪光。体重。气微、味淡。

矿物种属

硫化物类方铅矿族矿物方铅矿。

形态特征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对称型m3m,常呈立方体晶形,有时以八面体与立方体聚形出现。通常呈粒状、致密块状集合体。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2-3;有平行三组完全解理。相对密度7.4-7.6。具弱导电性和良检波性。

分布区域

中国方铅矿产地很多,其中以甘肃厂坝、青海锡铁山、湖南水口山、广东凡口、云南金顶等地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