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菊
洋甘菊《湖南药物志》
味辛、微苦,性凉。入肺经
无毒《湖南药物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祛风湿。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喘,热痹肿痛,疮肿。
内服:煎汤,10-15g。
脾胃虚寒者慎用。
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喘、热痹肿痛、疮肿者。
尚不明确。
脾胃虚寒者慎用。
1、抗炎作用。
2、解痉作用。
3、抗溃疡作用。
4、抗菌作用。
5、免疫增强作用。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驱风,发汗剂,能治感冒,风湿性神经痛,下痢,又可做浴水料及含漱料。”
2、《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清热解毒,止咳喘,祛风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疮肿,肺热咳嗽,热痹肿痛。”
1、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及疮肿,洋甘菊15g,千里光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2、治肺热咳喘,洋甘菊15g,吉祥草、鱼腥草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热痹,关节红肿疼痛,洋甘菊15g,银花藤、金刚藤各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4、治疮肿,鲜洋甘菊适量。捣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79年)
5-7月采收花朵与全草,晒干。
菊科母菊属植物西洋甘菊。
西洋甘菊,别名母菊《中国植物志》。一年生草本,高30-60cm。有香气。茎直立,无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二回羽状全裂,无柄,基部稍扩大,裂片细线形;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异型,排列成伞房状,直径1.2-2.5cm,着生于枝梢或叶腋,花序梗长3-6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绿色,边缘膜质,全缘;花托长圆锥状,中空;舌状花1层,舌片白色,生于花序外围,雌性,先端平截或微凹,白色;其内为管状花,多数,两性,花冠先端4-5齿裂,黄色,冠檐5裂;花药基部圆钝。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通常有3-5条细肋;无冠毛。花、果期4-8月。
北京、南京、上海栽培于庭园或野生于旷野。
生于河谷旷野、田边。产于我国新疆北部和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