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蝎
Scorpio
虿、奎、杜伯、主簿虫、虿尾虫、全虫、茯背虫、蝎子
河南、山东、湖北、安徽
干燥体
味辛,性平,归肝经
有毒
息风止痉药
医保(全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惊风,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结核,脱疽,乳房痈肿;风湿顽痹,筋脉拘挛;顽固性偏正头痛;并能够辅助治疗多种肿瘤。
1、内服:煎汤,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蝎尾用量为全蝎的1/3。
2、外用:研末掺、熬膏或油浸涂敷。
1、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服用后可能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风团、发热,严重者有全身剥脱性皮炎等过敏症状。
2、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用量过多时,早期可致头痛、头晕、血压升高、心悸、烦躁不安;严重者血压骤降、呼吸困难、发绀、昏迷,甚至呼吸麻痹死亡。
3、神经系统:用量过大引发神经中毒,出现面部咬肌强直性痉挛、头晕、头痛、抽搐,严重时可诱发癫痫样发作。
4、肝肾损害:影响肝肾功能,导致肝肾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蛋白尿、皮肤黄染、肝酶升高或肾功能异常等情况。
5、消化系统: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空腹服用时更明显。
6、血液系统: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佳者症状更明显。
忌蜗牛。
同“不宜人群”。
1、全蝎适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者。
2、西医诊为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呈现肢体拘挛麻木、屈伸不利,以及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属风邪闭阻经络者,乳腺癌、骨癌等癌性肿瘤属痰阻经络者。
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同“不宜人群”。
本品含蝎毒,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棕榈酸、软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尚含钠、钾、钙、镁、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现研究最多的有镇痛活性最强的蝎毒素Ⅲ、抗癫痫肽(AEP)等。
本品具有抗癫痫、抗惊厥、镇痛、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增强免疫、抗炎等作用。
全蝎有一定毒性。蝎毒是高毒性物质,直接进入体内会产生强烈的毒性反应。
1、《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涩,手足抽掣。
2、《本草从新》: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㖞斜……厥阴风木之病。
蜈蚣、钩藤
1、痉挛抽搐:本品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有良好的息风止痉之效,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用治各种原因之惊风、痉挛抽搐,常与蜈蚣同用,即止痉散(《经验方》);如用治小儿急惊风高热、神昏、抽搐,常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清热、息风药配伍;用治小儿慢惊风抽搐,常与党参、白术、天麻等益气健脾药同用;用治痰迷癫痫抽搐,可与郁金、白矾等份,研细末服;若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蜈蚣、天南星、蝉蜕等配伍,如五虎追风散(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或与蜈蚣、钩藤、朱砂等配伍,如摄风散(《证治准绳》);治疗风中经络,口眼㖞斜,可与白僵蚕、白附子等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味辛,有毒,故有散结、攻毒之功,多作外敷用。如《本草纲目》引《澹寮方》用全蝎、栀子,麻油煎黑去渣,入黄蜡为膏外敷,治疗诸疮肿毒;《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品焙焦,黄酒下,消颌下肿硬;《经验方》小金散,以本品配马钱子、半夏、五灵脂等,共为细末,制成片剂用,治流痰、瘰疬、瘿瘤等证。近代用本品配伍蜈蚣、地龙、土鳖虫各等份,研末或水泛为丸服,以治淋巴结核、骨与关节结核等。亦有单用全蝎,香油炸黄内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3、风湿顽痹:本品善于通络止痛,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作用颇佳。可用全蝎配麝香少许,共为细末,温酒送服,有减轻疼痛之效,如全蝎末方(《仁斋直指方》);临床亦常与川乌、白花蛇、没药等祛风、活血、舒筋活络之品同用。
4、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力较强,用治偏正头痛,单味研末吞服即有效;配合天麻、蜈蚣、川芎、僵蚕等同用,则其效更佳。
全蝎配蜈蚣:全蝎、蜈蚣均能息风解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然全蝎性平,蜈蚣性温,二者合用,相须为用,其功效增强。治疗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疮疡肿毒,瘰疬,风湿痹痛等以抽掣疼痛为主的病证。
全蝎与白附子:二药均可祛风止痉,常配伍应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等。然全蝎味辛有毒,主入肝经,息风止痉作用较强,且其性平,故痉挛抽搐之寒证、热证均可用之;全蝎又能以毒攻毒,通络止痛,还可治疗偏正头痛、关节痹痛、疮疡痈肿等。白附子辛甘大温,燥烈有毒,善于逐寒湿之痰,祛风止痉,治疗风痰诸证;且其性升散,善上行治疗头面风邪、风痰所致的口眼歪斜、眩晕、头痛等。
羊痫疯丸、复方牵正膏、癫痫散。
全蝎散(《阎氏小儿方论》)、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蜂房全蝎酒
1、功效:攻毒、杀虫。主治食道癌、胃癌。
2、原材料:露蜂房40g。全蝎40g,山慈姑50g,白僵蚕50g,干蟾皮30g,酒1升。
3、做法:将药洗净、捣碎,用白纱布袋盛之,置净器中,入酒浸泡、密封,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4、用法:每日3次,每次空腹饮5-10ml。
1、采收在立秋后进行,如果是小规模养殖,可直接将蝎用竹筷或镊子夹住放在收集容器中,如果采用房养或内部设置较复杂、难以拆卸的蝎窝,可向窝内喷白酒或乙醇,蝎因受乙醇刺激而跑出即可以进行捕收。
2、蝎的加工方法,一种是“咸全蝎”,将蝎洗净后,放入盐水锅内浸泡6-12h(盐水浓度为4%-5%)捞出,然后放入沸盐水中煮10-20min,再捞出,摊放通风处阴干。另一种是“淡全蝎”,先将蝎毒提取,可用高频电流刺激,也可用铗子夹住蝎尾,人工刺激头胸部,使蝎排毒以获取毒液。
1、全蝎: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或漂洗,干燥。
2、酒全蝎:取净全蝎,用酒洗后,干燥。
3、制全蝎:取薄荷叶加沸水适量,盖密,泡0.5h,去渣。再用薄荷水洗净盐霜,捞出滤去水,晒干或低温烘干。每全蝎100kg,薄荷叶20kg。
贮干燥容器内,酒全蝎、制全蝎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本品粉末黄棕色或淡棕色。体壁碎片外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网格样纹理,表面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和淡棕色或近无色的瘤状突起;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刚毛红棕色,多碎断,先端锐尖或钝圆,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横纹肌纤维多碎断,明带较暗带宽,明带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
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1、全蝎:参见药材性状。
2、酒全蝎:形如全蝎,略有酒气。
3、制全蝎:形同全蝎。
钳蝎科钳蝎属动物东亚钳蝎。
体长约60mm,躯干(头胸部和前腹部)为绿褐色,尾(后腹部)为土黄色。头胸部背甲梯形。侧眼3对。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钳状上肢有2齿。触肢钳状,上下肢内侧有12行颗粒斜列。第3、第4对步足胫节有距,各步足跗节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条隆脊线。生殖厣由2个半圆形甲片组成。栉状器有16-25枚齿。后腹部的前4节各有10条隆脊线,第5节权有5条,第6节的毒针下方无距。
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主产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
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潮湿阴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