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榕树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信息
  • 其他

中文名

榕树

别名

细叶榕、成树、榕树须

性味归经

味微苦、涩,性凉

王丽霞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清热,解表,化湿,发汗,透疹。

主治

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支气管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百日咳,感冒高热,扁桃体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抑菌作用。

相关配伍

1、治流行性感冒:榕树叶、大叶桉叶各30克。水煎服。

2、治慢性气管炎:(榕陈糖浆)鲜榕树叶72克,陈皮18克,水煎浓缩,加糖制成90毫升糖浆,每次30毫升,每日3次,10天为一个疗程。

3、治细菌性痢疾:鲜榕树叶500克,加水煎成500毫升,使成1:1浓液。成人每次服200毫升,小儿50-100毫升,每日2-3次。服药困难者可作保留灌肠。病重者口服及保留灌肠可同时进行。

4、治扁桃体炎:鲜榕树须180克,黑醋1碗,煎液,每日含漱数次。(1-4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植物种属

桑科榕属植物榕树。

形态特征

榕树又名榕、小叶榕、倒生树、赤榕、倒生木、不死树、细叶榕、避暑树、正榕、绳树、龙树、万年青。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生根(榕须),下垂,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革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5一8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缘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瘿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附注

该物种在贵州南部较热的地区产量及蕴藏量较大,可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