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蕨

  • 概述
  • 功效
  • 加工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水蕨

别名

龙须菜、水柏、水芹菜、水扁柏、水柏枝、水铁树、龙芽草、水松草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消积,散瘀,解毒,止血。

主治

用于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痞积下后)忌杂食一月余乃佳。

适宜人群

适用于腹中痞块、痢疾、小儿胎毒、疮疖、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消积,散瘀,解毒。治跌打损伤,疮疖。”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根茎短,密生须根。叶二型,无毛;营养叶狭短圆形,长10-30cm,宽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宽约6mm;孢子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0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气微,味甘、苦。

植物种属

水蕨科植物水蕨。

形态特征

植株幼嫩时呈绿色,多汁柔软,由于水湿条件不同,形态差异较大,高可达7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以一簇粗根着生于淤泥。叶簇生,二型。不育叶的柄长3-40厘米,粗10-13厘米,绿色,圆柱形,肉质,不膨胀,上下几相等,光滑无毛,干后压扁;叶片直立或幼时漂浮,有时略短于能育叶,狭长圆形,长6-30厘米,宽3-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二至四回羽状深裂,裂片5-8对,互生,斜展,彼此远离,下部1-2对羽片较大,长可达10厘米,宽可达6.5厘米,卵形或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心脏形或近平截,一至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2-5对,互生,斜展,彼此分开或接近,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可达35厘米,宽可达3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圆纯,基部圆截形,有短柄,两侧有狭翅,下延于羽轴,深裂;末回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可达2厘米,宽可达6毫米,急尖头或圆钝头,基部均沿末回羽轴下延成阔翅,全缘,彼此疏离;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3-5厘米,向上各对羽片均与基部羽片同形而逐渐变小。能育叶的柄与不育叶的相同;叶片长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厘米,宽10-2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或圆截形,二三回羽状深裂;羽片3-8对,互生,斜展,具柄,下部1-2对羽片最大,长可达14厘米,宽可达6厘米,卵形或长三角形,柄长可达2厘米;第二对羽片距第一对1.5-6厘米,向上各对羽片均逐渐变小,一至二回分裂;裂片狭线形,渐尖头,角果状,长可达1.5-4(6)厘米,宽不超过2毫米,边缘薄而透明,无色,强度反卷达于主脉,好像假囊群盖。主脉两侧的小脉联结成网状,网眼2-3行,为狭长的五角形或六角形,不具内藏小脉。叶干后为软草质,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及各回羽轴与叶柄同色,光滑。孢子囊沿能育叶的裂片主脉两侧的网眼着生,稀疏,棕色,幼时为连续不断的反卷叶缘所覆盖,成熟后多少张开,露出孢子囊。孢子四面体形,不具周壁,外壁很厚,分内外层,外层具肋条状纹饰,按一定方向排列。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池塘浅水处、水田或浅水沟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