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水蓼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鉴别
  • 信息
  • 其他

中文名

水蓼

别名

蓼、蔷、蔷虞、虞蓼、泽蓼、辣蓼草、柳蓼、川寥、药蓼子草、红蓼子草、白辣蓼、胡辣蓼、辣蓼、辣柳草、撮期、辣子草、水红花、红辣蓼、水辣蓼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平。归脾、胃、大肠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行滞化湿,散瘀止血,祛风止痒,解毒。

主治

用于湿滞内阻,脘闷腹痛,泄泻,痢疾,小儿疳积,崩漏,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外伤出血,皮肤瘙痒,湿疹,风疹,足癣,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水浸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阴虚津少者、孕妇慎用。

适宜人群

适用于湿滞内阻、脘闷腹痛、泄泻、痢疾、小儿疳积、崩漏、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外伤出血、皮肤瘙痒、湿疹、风疹、足癣、痈肿、毒蛇咬伤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阴虚津少者、孕妇慎用。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癌作用。

4、抗氧化作用。

5、抗生作用。

6、其他作用,有镇痛作用,所含的挥发油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降低小肠和子宫平滑肌张力,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皮肤发炎。

相关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临床应用

1、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

2、治疗子宫出血。

相关配伍

1、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60g。水煎服,连服3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15-18g,麦芽12g。水煎,早晚饭前2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风湿疼痛:水蓼15g,威灵仙9g,桂枝6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蛇头疔:鲜水蓼、芋叶柄各20g。捣烂加热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5、治咽喉肿痛:鲜辣蓼花序1把。捣烂取汁,兑白糖服,每次服60g。(《河南中草药手册》)

采收加工

在播种当年7-8月花期,割起地上部分,铺地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段,干燥。

药材性状

1、药材性状:茎圆柱形,有分枝,长30-70c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中空。叶互生,有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0.7-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表面棕褐色,下表面褐绿色,两面有棕黑色斑点及细小的腺点;托叶鞘筒状,长0.8-1.1cm,紫褐色,缘毛长l-3mm。总状穗状花序长4-10cm,花簇稀疏间断;花被淡绿色,5裂,密被腺点。气微,味辛。辣。以叶多、带花、味辛辣浓烈者为佳。

2、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茎圆形,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节膨大,切面浅黄色。叶片皱缩或破碎,上表面棕褐色,下表面褐绿色,有棕色斑点及细小半透明的腺点,托叶鞘筒状,紫褐色,具绒毛。花小,穗状花序,淡绿色或粉红色。气微,味辛辣。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水蓼。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无毛,节部膨大。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具缘毛,两面无毛,被褐色小点,有时沿中脉具短硬伏毛,具辛辣味,叶腋具闭花受精花;叶柄长4-8毫米;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1-1.5厘米,疏生短硬伏毛,顶端截形,具短缘毛,通常托叶鞘内藏有花簇。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长3-8厘米,通常下垂,花稀疏,下部间断;苞片漏斗状,长2-3毫米,绿色,边缘膜质,疏生短缘毛,每苞内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长;花被5深裂,稀4裂,绿色,上部白色或淡红色,被黄褐色透明腺点,花被片椭圆形,长3-3.5毫米;雄蕊6,稀8,比花被短;花柱2-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长2-3毫米,双凸镜状或具3棱,密被小点,黑褐色,无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水边、路旁湿地。

附注

《本草衍义》:“(水蓼)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