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土瓜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土瓜

别名

土蛋《遵义府志》,滇土瓜《植物名实图考》,山土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红土瓜(《滇南本草》整理本)。山红苕、地瓜《贵州中草药名录》,野红苕、山萝卜(四川)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入肝、肺、脾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清热,除湿,止咳,健脾。

主治

黄疸,慢性肝炎,肺热咳嗽,下血,带下,乳少,小儿疳积,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15g;或生啖。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有红白两种。红者治妇人赤白带下,通经解热;治咳嗽,肺经结热成痈,亦治妇人乳结不通,阴阳不分,子宫虚冷,男子精寒;又健脾胃而生津液,生食止呕疗饥;补脾,解胃热,宽中,利小便,止大肠下血。白者治肺热,消渴,利小便;治肺痈咳嗽,通乳汁。”

2、《云南中草药》:“健脾利湿,养阴柔肝。主治小儿疳积,疝气,慢性肝炎。”

相关配伍

1、治慢性肝炎,红土瓜30g,红糖或蜂蜜为引,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2、治膀胱偏坠气疼,或一子大硬,土瓜皮点水酒煎汤服。(《滇南本草》)

3、治小儿疳积,疝气,红土瓜10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块根,除去泥土,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块根球形或卵圆形,或切成块片。表面红棕色或黄白色,粗糙。块片近圆形,厚约5㎜。切面黄白色,有干缩皱纹,周围皮部菲薄。质较疏松,粉性。气微,味微甜。以色黄白、不碎者为佳。

植物种属

旋花科鱼黄草属山土瓜。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地下具块根,球形或卵状,有时2~3个串生,表皮红褐色、暗褐色或肉白色,含淀粉并有乳状粘液。茎细长,圆柱形,有细棱,大多旋扭,无毛。叶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2.5~11.5厘米,宽1.2~5厘米,顶端钝,微凹,渐尖或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钝圆或楔形或微呈心形,边缘微啮蚀状或近全缘,两面无毛,仅叶片基部被少数缘毛,有侧脉5~6(~7)对,脉有时带紫色;叶柄长0.8~3.5厘米,被短柔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2~6厘米,无毛,着生2~3或数朵花,或单花生叶腋;苞片小,鳞片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0.5~2厘米,比花序梗粗壮,无毛;萼片等长,或外方2片稍短,椭圆形,顶端钝,边缘干膜质,外萼片长0.7~1.4厘米,内萼片长1.2~1.5厘米,均无毛;花冠黄色,漏斗状,长3.5~6厘米,瓣中带顶端被淡黄色短柔毛,其余无毛;雄蕊稍不等长,花丝基部扩大,被毛;花盘环状;子房圆锥状,2室,无毛,柱头2球形。蒴果长圆形,高1~1.3厘米,4瓣裂。种子长5.5~7毫米,极密被黑褐色茸毛。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西南部和云南中部至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2525米的路边或灌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