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虾子花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信息

中文名

虾子花

拉丁名称

Woodfordia fruticosa(Linn.)Kurz.

别名

红蜂蜜花、红虾花、野红花、破血药、洞荒、铜皮树

道地产区

广东、广西、云南

用药部位

根或花

性味归经

味微甘、涩,性温。归肝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活血止血,舒筋活络。

主治

用于痛经,闭经,血崩,鼻衄,咳血,肠风下血,痢疾,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适宜人群

本品适用于痛经,闭经,血崩,鼻衄,咳血,肠风下血,痢疾,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

2、增强免疫调节活性,虾子花能释放免疫活性成分。

3、其他作用,退热作用,且退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调经活血,凉血,止血,通经活络。主治妇女血崩,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鼻衄,咳血。”

相关配伍

1、治痛经,闭经:虾子花、泽兰、茜草、韭菜根、棕树根。泡酒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2、治风湿关节炎,肌肉痉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红虾花)根15g,泡酒分服。

3、治肠风下血:(红虾花)根9g,水煎服。(2-3方出自《云南中草药》)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春季采花,烘干。

植物种属

千层菜科植物虾子花。

形态特征

虾子花又名:吴福花。灌木,高3-5m。分枝细长,披散;幼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对生,近革质,几无柄;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4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通常无毛,下面生灰白色短柔毛,并有黑腺点,有时全部无毛。聚伞花序腋生呈圆锥状,长约3cm,花序轴有毛,花梗长3-5mm;萼筒花瓶状,鲜红色,长9-15mm,口部略偏斜,具6齿,齿间有小附属体;花瓣6,淡黄色,线状披针形;雄蕊12,突出萼外,子房长圆形,2室,花柱细长,超出雄蕊。蒴果线状长椭圆形,膜质,长约7mm,2瓣裂。种子多数,卵状或圆锥状。花期3-4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广东、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河边及山坡向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