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籼米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籼米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心、脾、肺经

毒性

无毒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温中益气,健脾止泻。

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

注意事项

1、禁食霉变、未经蒸煮熟透的籼米饭食。

2、忌久食精致之米或经煮捞弃汤的蒸饭。

3、忌加碱煮粥。~4、糖尿病患者忌多食籼米饭食。

药理作用

籼米是提供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疗资源。

相关论述

李时珍说:“能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

相关配伍

用于养胃和脾:籼米200g,将籼米淘洗干净,加水后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

采收加工

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

药材性状

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稻(籼稻) 。

形态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10-25厘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