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通草

  • 概述
  • 功效
  • 搭配
  • 临床
  • 加工
  • 保存
  • 鉴别
  • 信息

中文名

小通草

拉丁名称

StachyuriMedulla、HelwingiaeMedulla

别名

旌节花、小通花、鱼泡桐、山通草、四川通草、通条树、通草树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肺、胃、膀胱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清热,利水,通乳。

主治

热病烦渴,小便黄赤,尿少或尿闭,急性膀胱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注意事项

气虚无湿热及孕妇患者慎服。

适宜人群

小通草适用于小便不利、淋证、乳汁不下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气虚无湿热及孕妇患者慎服。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利尿渗湿,治热病小便赤黄或尿闭,湿热癃淋。”

2、《陕西中药志》:“行水消胀,泻肺明目,清湿热。主治水肿、淋病、乳汁缺少、目昏耳聋、鼻塞失音。”

3、《甘肃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通气下乳。主治水肿,淋病,小便不利,乳少。”

4、《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利尿,安神。主治急性肾炎,膀胱炎,小便不利,乳汁不通,肺热咳嗽,心烦失眠。”

5、《安徽中草药》:“渗湿利尿,解毒消肿。”

6、《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尿路感染,尿闭或尿少,热病口渴,小便黄赤,乳汁不通。”

适宜搭配

车前子、川木通、滑石

相关配伍

1、治小便黄赤:小通草6g,木通4.5g,车前子9g(布包)。煎服。

2、治热病烦躁,小便不利:小通草6g,栀子、生地、淡竹叶、知母、黄芩各9g。煎服。

3、治急性尿道炎:小通草6g,地肤子、车前子(布包)各15g。煎服。(1-3方出自《安徽中药志》)

4、治小便不利:小通草15g,车前仁15g,水菖蒲15g,水灯草3g,生石膏3g。煎服。(《湖南药物志》)

5、治淋病,小便不利:滑石30g,甘草6g,小通草9g。水煎服。(《甘肃中草药手册》)

6、治产后乳汁不通:小通草6g,王不留行9g,黄蜀葵根12g。煎水当茶饮。如因血虚乳汁不多,加猪蹄1对,炖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7、治乳少:黄芪30g,当归15g,小通草9g。水煎。(《甘肃中草药手册》)

8、治闭经:小通花、川牛膝各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9、治心烦失眠:(通条树)髓3-4.5g拌朱砂。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采收加工

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段。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鉴别

本品横切面:

1、旌节花:均为薄壁细胞,类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纹孔稀疏;有黏液细胞散在。中国旌节花有少数草酸钙簇晶,喜马山旌节花无簇晶。

2、青荚叶:薄壁细胞纹孔较明显,含无色液滴,有少数草酸钙簇晶,无黏液细胞。

药材性状

茎髓呈细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4-1cm。银白色或微黄色,表面平坦无纹理。体轻,质松软,可弯曲,以指捏之能使其变形。断面银白色,有光泽,无空心。水浸后,外表及断面均有粘滑感,无气味。

植物种属

旌节花科旌节花属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青荚叶属青荚叶。

形态特征

1、喜马山旌节花: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小枝密被白色小皮孔。叶互生;叶柄长0.5-2cm,紫红色;叶坚纸质至草质,卵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4cm,宽3.5-5.5cm,先端尾状长渐尖或渐尖,尖头长达2cm,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具密而锐尖的细锯齿,齿端为骨质加厚的小尖头;中脉带紫红色,侧脉5-7对。穗状花序腋生,长5-12cm,多下垂,基部无叶。花先叶开放,黄色,长约6mm,无柄;小苞片1枚,三角状卵形,长不及2mm,小苞片2枚,阔卵形,长2mm;萼片4枚,阔卵形,长6mm;雄蕊8,约与花瓣等长;子房卵状长圆形,连花柱长约6mm。浆果近球形,直径7-8mm,几无柄或具短柄,花柱宿存。花期3-4月,果期7-9月。2、中国旌节花:落叶灌木,高1.5-5m。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纸质,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5cm,先端骤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或圆,边缘有疏锯齿;侧脉5-6对。穗状花序长3-10cm,具花15-20朵。果径6mm,果柄长约2mm。花期3-4月,果期6-7月。

分布区域

1、喜马山旌节花: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印度、缅甸也有分布。2、中国旌节花: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1、喜马山旌节花:生于海拔500-29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阴湿处。2、中国旌节花:生于海拔500-2500m的山谷、溪边、杂木林下及灌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气候,一般土壤条件均可生长,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好。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贮藏作种。2-3月,在苗床上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第2年苗高50cm左右时,在春季按行株距2mx1m开穴移栽。栽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