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鼹鼠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信息
  • 其他

中文名

鼹鼠

别名

隐鼠、瞎老鼠、地滚子、翻手老鼠、田鼠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心、肺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解毒,杀虫。

主治

痈疽疔毒,痔瘘,淋病,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2-4g;或煮食。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涂。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适宜人群

适用于痈疽疔毒,痔瘘,淋病,蛔虫病者。

不宜人群

尚不明确。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

相关论述

1、《别录》:“鼹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

2、《本草拾遗》:“隐鼠,阴穿地而行,见日月光则死,于深山林木下土中有之。”

3、《本草衍义》:“鼹鼠,其毛色如鼠,今京畿田中甚多。脚绝短,但能行,尾长寸许,目极小,项尤短。”

4、《中国动物药志》:“祛风,活络,止痛。治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等症。”

相关配伍

1、治疔肿恶疮:鼹鼠1只,烧焦研面。取醋60g,煎至30g,再加入适量鼹鼠粉,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

2、治胃癌:鼹鼠1只,用瓦焙焦黄,研末。每次1.5g,黄酒冲服,日服1次。(《东北动物药》)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剖腹,去除内脏,鲜用或置瓦上焙干。

生长环境

1、长吻鼹:多栖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2、白尾鼹:本种为热带性种。栖居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性沟谷地、疏林草坡、次生灌丛、旱地、抛荒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生活,以昆虫、蚯蚓、蠕虫等小型虫类为食。3、缺齿鼹:栖息于森林草原地带。营地下生活。4、麝鼹:营地下生活,为我国特产的一种鼹鼠。5、华南缺齿鼹:主要栖居于丘陵地、灌丛、农耕地中。营地下生活。

动物属种

鼹鼠科东方鼹属、白尾鼹属、缺齿鼹属长吻鼹、白尾鼹、缺齿鼹、麝鼹、华南缺齿鼹。

形态特征

1、长吻鼹:体长约11cm,体重30g左右。比白尾鼹多1枚上前臼齿(每侧上颌具4枚上前臼齿)。体形粗圆。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无毛。吻背中央具有凹槽。眼小。外耳隐于被毛之中。四肢粗短。前足掌部异常宽大并向外翻折。爪较白尾鼹更为粗短强壮,中指爪一般短于5mm,尾短,短于或等于后足长,呈球棒状,尾末端粗圆浑厚。毛被短而细密,略具丝光光泽。通体巧克力褐色或暗褐色。下体略比上体浅淡,显灰色。尾毛暗褐色,绝无白色。2、白尾鼹:体长8-11cm,体重20-40g。体呈圆筒形。吻部削尖并向前突出,吻背中央具沟槽,眼极小。外耳退化,颈短。前肢粗短,掌部特别扩大而宽扁,掌心向外翻折,带有强壮的铲状爪。后足较前足细弱,尾短,略长于后足,球棒状,基部短细。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有丝光光泽。通体黑褐色或黑灰色,唯吻、尾部和前肢下部毛浅灰色或黄白色,足和尾的皮肤肉黄色。3、缺齿鼹:体形较大,呈长圆筒形,体长17-22cm,体重达200g左右。尾长约2cm。头吻部尖而长,鼻部延伸,突出于嘴前。眼小,耳隐于毛中。前肢短粗,掌宽扁,具强大的爪,掌心向外翻折。后肢细,不发达。四足裸露,尾粗短。头及背部毛为深褐色而略带灰色。下颌、颈部、前胸、腹部呈灰棕色,腹部中央有一道较宽的金黄色纹,但有个体差异。4、麝鼹:体形与缺齿鼹相似,但身体较小,体长10-13cm。体重40-100g。吻部细长,无外耳壳,眼退化,足背上仅有细短的毛,几近裸露。尾细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身体背面灰棕色,带丝状光泽。腹面毛色稍浅为棕灰色。5、华南缺齿鼹:最小的一种缺齿鼹。大小、形态与白尾鼹相似,但缺乏下犬齿。体长约10cm,体重约40g。裸露的吻部较白尾鼹更为尖长。眼、耳均极退化。尾略长于后足,并被稀疏的长毛。足背、吻鼻的稀毛甚短。躯体其余部分的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体背茶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比体背多灰黑色,颏、喉和胸灰色较多。

分布区域

1、长吻鼹: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2、白尾鼹: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3、缺齿鼹: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4、麝鼹:广泛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5、华南缺齿鼹:分布于我国东部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

附注

鼹鼠与鼢鼠相似,有时常混淆,其主要区别点:鼢鼠比鼹鼠粗大,吻钝,洞道地面上常形成许多小土丘;而鼹鼠吻尖。洞道地表上形成垅行。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