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樟树叶

  • 概述
  • 功效
  • 临床
  • 加工
  • 信息

中文名

樟树叶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入心、脾、肺经

李培红 | 主任药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功能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岭南草药志》:“散风消肿,止痒镇痛。”

2、《广西中药志》:“洗风湿。”

3、《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

临床应用

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及喘息型气管炎

相关配伍

1、治肿毒,樟树叶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2、治火伤,樟树茎、叶煎浓汁,洗搽伤处。(《湖南药物志》)

3、治蜈蚣咬伤,鲜樟树枝适量,煎水两碗服。(《香港中草药》)

4、治钩虫病,樟嫩梢250g,水1000g,煎至250g,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采收加工

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

植物种属

樟科樟属植物樟。

形态特征

樟,别名乌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区通称),小叶樟(湖南),傜人柴(广西)。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厘米,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叶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柔毛。花两性,长约3毫米,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毫米,无毛;花被简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l毫米。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先端平截,直径达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