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硬蜱虫叮咬人传播,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见于青壮年,病程长,临床以发热、头痛、乏力、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本病通常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及早的治疗能促使红斑消退,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莱姆病可因硬蜱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而引起。蜱叮咬人体时,病原体进入宿主皮肤,经3~32天可向外周迁延,并经淋巴或血液蔓延到其他部位皮肤及器官。本病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可由伯氏疏螺旋体的蛋白抗原和脂多糖导致局部损伤、病原体菌株的异质性及免疫损伤等多种机制引起。
1、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
2、好发于林业工人、山区居民和各类野外工作者。
莱姆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的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潜伏期为3~32天,平均为7天,主要特征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三期,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期为局部损害期,主要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播散感染期,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发生间歇性症状;三期为持续性感染期,即晚期感染,多是在疾病发生一年后开始。患者可仅有一种病期,也可同时具有三个病期。
1、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1)皮肤损害
特征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MC)。皮损起初为充血性红斑,之后由中心逐渐向四周呈环形扩大,直径8~52mm,边缘色鲜红而中心色淡,扁平或略隆起,表面光滑,偶有鳞屑。可有轻度灼热和瘙痒感。皮疹中心有时呈深色红斑、水痘或坏死。EMC不仅出现在蝉虫叮咬处,全身各部位的皮肤均可发生,多见于腋下、大腿、腹部和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一般在3~4周内消退。
(2)其他症状
皮损初发时常伴发热、寒战、咽痛、刺激性咳嗽、恶心、呕吐、倦怠、肌痛、关节痛等。少数还可有结膜炎、虹膜炎或全眼炎、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表现。早期症状未经治疗也可在几周内好转或消失。
2、第二期(播散感染期)
多在发病2~4周后出现,主要表现为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1)神经系统症状
本期可出现明显的脑膜炎、脑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颅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病变可反复发作,偶可发展为痴呆及人格障碍,发生率约15%~20%。
①脑膜炎:可出现头痛、呕吐、眼球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②脑炎:可出现异常兴奋、睡眠障碍、谵妄、脑电图异常等。约⅓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
③神经炎:面神经损害最为常见,表现为面肌不完全麻痹,麻木或刺痛,但无明显的感觉障碍,在青少年多可完全恢复,中、老年常出现后遗症。有时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及周围神经也可受损。
(2)循环系统症状
约8%患者在皮肤病变后3~10周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及左心室功能障碍等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心前区疼痛、呼吸短促、胸痛、心音低钝、心动过速等,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和心功能不全。心脏损害一般持续数日至6周,但可反复发作。
3、第三期(持续感染期)
此期以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特点。60%的患者在发病几周至2年出现关节病变。膝、踝和肘等大关节受累多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关节炎,出现关节和肌肉僵硬、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可伴随体温升高和中毒症状等。
随着病期的发展,莱姆病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除前述典型症状表现,有时患者还可出现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眼病、先天性感染等病变。
1、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多在病变晚期出现,主要见于老年妇女前臂或小腿皮肤,初期表现为皮肤微红,数年后出现皮肤萎缩硬化。
2、眼病
多见于第二、三期患者。常见病变有间质性角膜炎、弥漫性脉络炎、缺血性视神经病、视神经炎、正常颅压或假脑瘤的视盘水肿、皮质性盲和眼的运动性麻痹。
3、先天感染
莱姆病有时可通过母婴传播引起先天性感染,导致婴儿出现并指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脑皮质性失明、早产、死胎或皮疹等不良结局。
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红斑、头痛、乏力、关节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血沉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详细明确诊断,并判断病变严重程度。
医生在询问一般情况后,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1、视诊
首先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之后会对检查皮肤有无损害,同时注意皮损的形态、大小、数目、颜色、分布情况等。
2、触诊
需对身体多个器官、系统进行检查,以了解皮肤有无触痛、皮损质地,肝、脾及淋巴结有无肿大,关节有无异常,是否存在颈强直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等,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价值。
3、听诊
医生有时会对心脏部位进行听诊,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心音、心脏杂音等表现,从而判断是否存心脏损害。
4、其他
有时还会进行视力检查、听力检查等。
1、常规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血沉检查。一般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偶有白细胞升高伴核左移,血沉常增快。
2、病原学检查
(1)伯氏疏螺旋体检查:取患者病损皮肤、滑膜液、淋巴结及脑脊液等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镜检查发生伯氏疏螺旋体即可诊断,但检出率低。还可用游走性红斑周围皮肤培养分离螺旋体,阳性即可诊断,但培养约需1~2个月。
(2)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用此法可检测血液及其他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D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皮肤和尿标本的检出率高于脑脊液。
3、血清学检查
常用两步检测法,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为阳性或可疑阳性的血清,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核实诊断。两部检测法增加了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可减少ELISA法假阳性结果的影响。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初筛检查。特异性1gM抗体多在游走红斑发生后2~4周出现,6~8周达高峰,4~6个月降至正常水平;特异性1gG抗体多在病后6~8周开始升高,4~6个月达高峰,持续至数年以上。
(2)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抗体:用于 ELISA法筛查结果可疑者,常作为确诊试验。
存在关节病变者可能需行X线检查来观察关节病变情况。
有时医生会在皮损部位取少量皮肤组织送病理检查,可根据组织病理的变化明确病变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有一定意义。
必要时会进行心电图、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并评估心脏及颅脑病变情况。
根据患者疫区旅居史、蜱虫叮咬史和莱姆病患者、患畜密切接触史,慢性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乏力,关节、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临床表现,再结合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项辅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鼠咬热、恙虫病、风湿病等疾病相鉴别。
1、鼠咬热
发热、斑疹、多发性关节炎,心脏受累等临床表现易与本病混淆,但鼠咬热可有鼠或其他动物咬伤史,血培养小螺菌阳性,并可检出特异性抗体,有助于与莱姆病鉴别。
2、恙虫病
恙螨叮咬处皮肤焦痂、溃疡,周围有红晕等特征表现,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进行鉴别。
3、风湿病
可有发热、环形红斑、关节炎及心脏受累等临床表现,但化验检查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体、C反应蛋白阳性,并可分离出特异性细菌,有助于鉴别。
4、其他
必要时还需与多形性红斑、梅毒、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神经炎及皮肤真菌感染等相鉴别。
尽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莱姆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医生还会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可减轻症状,缓解不适。
1、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
2、对于有发热、皮损部位有疼痛者,可适当应用解热止痛剂。
3、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4、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应用起搏器治疗。
5、存在关节损伤者,应避免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既可使典型的游走性红斑迅速消失,也可以防止后期心肌炎、脑膜炎或复发性关节炎等病变的出现。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疾病发展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如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曲松、头孢氨噻等。
强力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G、头孢曲松、头孢氨噻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通常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系统出现严重损害,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1、本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2、本病可引起皮肤出现红斑等皮肤损害,若位于暴露部位可影响外貌美观。
3、随着病情发展,莱姆病可引起关节、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发生严重损害,影响机体健康。
经过规范、合理、积极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痊愈。
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莱姆病后综合征(又称慢性莱姆病),可在治疗后持续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日常注意个人和居住环境的卫生、清洁,合理作息,充分休息,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医嘱定期复查。
1、心理特征
由于疾病会引起多种不适症状,且患者通常对疾病不甚了解,可能会过度担忧,容易使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法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与医生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家属也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平稳心态。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和停药。
2、本病通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应用青霉素时可能会出现赫氏反应,即药物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等局部或全身反应。因此用药后如有异常应立刻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防止不良情况发生。
1、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干净、卫生。
2、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皮肤损伤继发感染。
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床单、衣物。
4、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5、劳逸结合,病情允许时适当进行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注意避免劳累。
6、病情严重患者最好有专人陪护,以防跌伤等不良情况发生。
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可携带相关就诊病例和近期相关检查结果,以便医生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必要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促进机体康复。
被蜱虫叮咬时,不要强行拔出,以防蜱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用烟头或熏香点灼蜱体,也可使用细头的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将其直立后再缓慢的拔出,若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用针挑出,之后使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1、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最好三餐定时,必要时可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所需。
2、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食、蛋类、牛奶等。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大便通畅,可促进机体代谢,有利于机体恢复。
注意生活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定期除虫,被叮咬后及时进行消毒,有助于预防莱姆病的发生。
1、及时清除房屋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防止蜱类滋生。
2、进入森林、草地等疫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可扎紧裤脚、袖口、领口或穿防护服等。
3、外出游玩时可在裸露部位搽防蚊油或全身喷洒驱蜱剂,防止蜱虫叮咬。
4、对家养宠物进行定期驱虫,防止宠物身上寄生蜱虫。
5、被蜱虫叮咬后及时使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
1、皮肤出现持续存在且不得增大的环状红斑;
2、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倦怠、肌痛等全身不适;
3、伴睡眠障碍;
4、伴面部麻木或刺痛;
5、伴心前区疼痛和、胸痛、呼吸短促;
6、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7、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医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去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神经内科或心血管内科等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都有哪些不适症状?这些症状时合适出现的?
2、近期这些症状有减轻或加重吗?
3、近期有过旅游或外出游玩经历吗?
4、之前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5、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是否会长时间在森林等户外活动?
6、您出现症状之前有被虫子叮咬过吗?
7、您使用过药物吗?何种药?效果如何?
8、近期有接触过患病宠物或家畜吗?
9、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有进行治疗吗?
1、我患病的原因有哪些?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如何治疗?
5、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平时有要注意什么?
8、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