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硬化和脑部病变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运动迟缓、步态不稳等)、精神症状(如嗜睡、精神行为改变等)、肝硬化及肾功能损害表现(如黄疸、腹痛、血尿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角膜色素环(K-F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目前证实ATP7B基因突变是本病的主要原因,ATP7B基因主要负责肝细胞内的铜转运。由于其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不能将多余的铜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出去,从而造成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大量沉积而致病。
5~35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主要为逐渐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运动迟缓、步态不稳等)、精神症状(如嗜睡、精神行为改变等)、肝硬化及肾功能损害表现(如黄疸、腹痛、血尿、蛋白尿等)。
1、肝脏症状
大部分患者出现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痛、黄疸、腹水、蜘蛛痣等表现。极少数患者以急性肝衰竭和急性溶血性贫血起病,多于短期内死亡。
2、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表情怪异、肢体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手足不自觉舞蹈或蠕动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语言障碍或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癫痫等表现。
3、精神症状
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如淡漠、抑郁、兴奋躁动、动作怪异、攻击行为等,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幻觉、妄想、傻笑、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等。
4、眼部症状
角膜色素环(即K-F环)为本病最重要的表现,在角膜的内表面上,可见绿褐色或金褐色的环,为铜元素沉积于眼部所致。
5、其他症状
(1)大部分患者有皮肤色素沉着。
(2)铜离子沉积在肾脏,会造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少数患者还可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3)如铜离子沉积在肌肉或骨骼,则可见肌无力、肌萎缩、骨质疏松、骨和软骨变性等。
(4)铜离子沉积在血液,则可出现轻中度贫血。
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肝铜含量的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肝肾功能、骨关节X线平片、腹腔镜或基因检测等。
1、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明显降低,铜氧化酶活性与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成正比,故二者的测定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人体微量铜测定
常用的有血清铜、尿铜及肝铜含量的测定,其中肝铜量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之一。
3、肝功能检测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表现,如血清总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
4、肾功能检测
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
1、骨关节X线平片
可见骨质疏松、骨关节炎或骨软化等,最常见于手部。
2、颅脑CT或MRI
可显示患者的脑部病变情况,对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腹腔镜检查
可观察到肝脏硬化结节,有助于判断患者肝脏损害的程度。
2、基因检测
对症状前期患者或有家族遗传史者,可考虑做基因检测。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角膜K-F环、震颤、黄疸等)及家族史可做出初步判断,再结合肝铜量测定、肝肾功能、骨关节X线平片、基因检测等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1、肝型肝豆状核变性需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胆汁淤滞综合征或门静脉性肝硬化等肝病鉴别。但肝病无血清铜减低、尿铜增高、血清铜蓝蛋白和铜氧化酶显著降低等铜代谢异常,亦无角膜K-F环。
2、假性硬化型肝豆状核变性需与帕金森病鉴别,肝豆状核变性还需与特发性肌张力障碍鉴别。但帕金森病、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均无铜代谢异常及角膜K-F环,可与肝豆状核变性区别。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使用药物减少铜的吸收和增加铜的排出,治疗越早越好,而且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严重脾功能亢进或急性肝功能衰竭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1、如有肌强直及震颤者可用金刚烷胺或苯海索,症状明显者可用复方左旋多巴。
2、如有精神症状者,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促智药(智力减退者)等。
3、无论有无肝功损害者均需护肝治疗,常用药物如葡醛内酯、肌苷、维生素C等。
1、锌剂
可以促进粪铜和尿铜排泄,阻止铜吸收,常用药物如常用为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锌等。副作用轻,偶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D-青霉胺
是治疗Wilson病的首选药物,可以促进排铜,首次使用应作青霉素皮试。
3、三乙基四胺
也可以促进排铜,适用于对青霉胺过敏者。
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甘草锌、D-青霉胺、三乙基四胺
1、脾切除
适用于严重脾功能亢进者。
2、肝移植
适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者。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如能及早治疗,症状(特别是神经症状)可能停止发展或获得缓解。若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不好。
本病可累及脑部、肾脏、肝脏及角膜等,严重者可出现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肌肉萎缩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
本病很难治愈。
治愈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本病很难彻底根治。
有可能复发。
本病患者会出现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情况,患者家属应该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并遵医嘱定期复诊。
患者和家属应多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本病是遗传性疾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对治疗缺乏信心,家属要关心、理解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和朋友的关爱,乐观的面对疾病。
大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随意调整药物用量;定期去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减少刺激。
2、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肢体活动不灵活者,家属要加强看护,防止患者跌倒或坠床。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4、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征象;有肝损害者,应密切观察有无黄疸、腹水、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曲张等异常表现;一旦出现异常表现,要及时复诊,以免耽误病情。
1、给予低铜、高蛋白质、高糖饮食,避免使用铜质餐具和炊具。
2、控制饮用水中铜的含量,最好用净化水、纯净水来代替自来水。
做好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必要时可考虑终止妊娠或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有家族史者,应进行ATP7-B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