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乏症(vitamin C deficiency)又称坏血病,因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引起,临床特征为出血和骨骼病变。常有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郁、营养不良、牙龈出血等症状。我国普通膳食中有大量新鲜蔬果,婴儿又多为母乳喂养(母乳约含维生素C227.2~397.5mol/L),大多均能维持维生素C生理需要量,因此本病少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细胞间质胶原蛋白生成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出血和骨骼改变,常由摄入不足、需求增加、吸收障碍等因素引起。
1、摄入不足
食物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蔬菜(嗜酒、偏食等),人工喂养婴儿,未补充维生素C。
2、需要量增加
婴幼儿生长过快,或长期感染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多,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如此时摄入量不变,可导致维生素C缺乏。
3、吸收障碍
胃酸缺乏时维生素C吸收减少。
4、药物影响
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降钙素、阿司匹林等可影响维生素C的代谢。
多见于6~24个月的小儿。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小儿。维生素C缺乏后数月,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倦怠,表现食欲欠佳、精神抑郁,小儿可有生长迟缓、烦躁及消化不良,并可出现出血、牙龈炎、营养不良等典型症状。
1、出血
全身可有出血点,初时局限于毛囊周围及牙龈等处,以后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均可形成血肿或淤斑。小儿多于下肢发生骨膜下出血,位于骨干部位出现肿胀,表皮无充血,但压痛明显。
2、牙龈炎
牙龈出血、浮肿,以牙龈尖端最为显著,稍加按压即有出血,并伴有溃疡或激发感染。严重者可有牙齿松动、脱落。
3、营养不良
患儿食欲下降、体重不增,常伴有贫血。严重者可有中重度贫血,伴有浮肿,抵抗力弱,易受各种感染。如有创伤,则伤口愈合缓慢,易继发感染及出血。
1、骨质疏松
维生素C缺乏,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以致骨有机质形成不良而导致骨质疏松。在儿童常表现出一种突出的特征,即长骨端呈杆状畸形,关节活动时疼痛,患儿常使膝关节保持屈曲位。肋骨及肋软骨交界处明显突出呈串珠状,其角度比佝偻病串珠稍尖;在凸起的内侧可扪及凹陷;佝偻病串珠则两侧对称,无内侧凹陷区。
2、继发感染
长期维生素C缺乏症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
一般会做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测定、血清维生素C浓度测定、维生素C耐量试验,医生还会建议做X线检查。
小儿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皮肤出血点或淤斑、牙龈出血;骨膜下出血可致肢体疼痛、不敢活动而呈假性瘫痪。
1、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测定
为反映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有价值的指标,正常值11~15μg/108白细胞。
2、血清维生素C浓度测定
正常空腹≥56.8~68.2μmol/L,34μmol/L可排除维生素C缺乏症。
3、维生素C耐量试验
静脉注射维生素C20mg/kg,4小时后尿液维生素C含量>80μmol/L,可排除维生素C缺乏症。
X线检查:长骨先期钙化带增宽,向两旁突出形成骨刺,钙化带下方出现局灶性或带状密度减低区,称坏血病区或坏血病线。普遍性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细小稀少,甚至消失呈毛玻璃状,严重时引起骨折及骨骺分离和移位。长骨骨骺区因骨膜下出血,可使松弛的骨皮质与骨膜分离。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有两种方法。
1、压迫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在患者皮肤上用力夹紧1min,观察患者皮下有无出血点,并计数出血点的数目。
2、正压法(量血压法):按测血压的方式,水银柱升至6.7kPa(50mmHg),维持压力15min,然后用直径为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试者肘窝部,计数圈内出血点<5个为正常,>8个有诊断价值。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1、长期未摄入新鲜水果蔬菜或不适当烹调史、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为人工喂养婴儿。
2、较典型临床及X线表现。
3、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4、治疗试验:经维生素C治疗效果迅速。
5、血清、白细胞维生素C浓度减低。
6、凝血酶时间延长。
1、本病应与一般牙龈出血及其他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所致的出血、类似结缔组织病体征——关节痛、关节肿胀及Sjogren综合征(干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等鉴别。
2、幼儿下肢肿胀及假性瘫痪应与骨髓炎、关节炎、脊髓灰质炎、先天性梅毒和骨软骨炎鉴别。
积极补充维生素C,对症治疗。
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保护好疼痛的肢体,限制活动以防骨折。对骨膜下大血肿或维生素C缺乏的骨折不需手术治疗,补充维生素C后血肿可渐消失,骨折能自愈。如合并其他维生素缺乏或继发感染者,给予相应治疗。
1、补充维生素C
予以口服维生素C治疗,如患者不能口服或胃肠道吸收不良时,可予肌肉或静脉注射。
2、纠正贫血治疗
对贫血者,补给铁剂,有严重贫血者,可予输血。
3、抗生素治疗
对继发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
维生素C
维生素C缺乏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骨骼改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维生素C可导致反复皮肤黏膜出血,影响工作和生活。
本病不能自愈,必须积极治疗。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症状可得到控制。
大多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控制。
部分人群通过治疗可得到根治。
如治疗依从性不好或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复发。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注意监测自身的情况,不适随诊。
有的患者由于有呕吐、腹泻、牙龈出血、鼻出血、关节肿胀等症状,从而出现恐惧和焦虑的负面情绪,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应表现出富有爱心、保持热情、耐心、细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或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患者对疾病未知的焦虑,安抚患者的情绪,多陪伴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遵医嘱服药,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执行,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
1、注意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2、恢复后可进行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3、保持良好心态,避免不良情绪。
生活中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发现有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等不适,及时就诊。
谨遵医嘱定期复诊,复查血浆维生素C水平,评估病情是否有好转。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蔬菜中,辣椒、茼蒿、苦瓜、白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等中含量丰富;水果中,酸枣、红枣、草莓、柑橘、柠檬等含量丰富。
1、注意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保证营养均衡。采取合适的烹调方法。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3、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增加平时维生素C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