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硬膜外血肿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后
  • 日常
  • 预防
  • 就医

症状概述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间潜在空间的血肿。由于硬脑膜的骨膜层和颅骨膜在骨缝线处的连接组织非常紧密,因此血肿通常被骨缝线所限制。

疾病分类

神经外科疾病

遗传性

不会遗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主要病因

头部受外力直接打击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颅脑CT扫描、颅脑MRI

重要提醒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头部,尽量避免外力打击,以免造成硬膜外血肿。

临床分类

按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急性硬膜外血肿、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和慢性硬膜外血肿。

1、急性硬膜外血肿

约占86.2%,外伤后72小时内出现症状的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出血速度和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出血速度快、血肿体积大的病情通常更为严重。

2、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约占10.3%,外伤第4天~3周内出现症状的硬膜外血肿,通常见于头部遭受外伤之后,如钝器击伤、撞伤等,导致颅骨骨折,从而引发颅内血管破裂而导致。

3、慢性硬膜外血肿

约占3.5%,是指伤后的硬脑膜外血肿在2~3周以上,一般认为伤后13天以上,血肿即开始有钙化现象。

孙林娟 | 主任医师 脑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总述

多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血肿一般发生在受力点及其附近,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导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而导致血肿。

危险因素

频繁活动在工地或从事高空作业等高危职业的人群,患该病的风险较大。

高发人群

通常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年龄在20~30岁。

总述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患者一般有头部外伤史,局部有伤痕、头皮血肿或软组织肿胀,通常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典型症状

1、意识障碍

(1)原发脑损伤轻,伤后无原发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出现意识障碍(清醒→昏迷)。

(2)原发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好转,但不久又陷入昏迷(昏迷→中间清醒或好转→昏迷)。

(3)原发脑损伤较重,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或持续昏迷。

因为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原发脑损伤一般较轻,所以大多表现为前两种情况。

2、颅内压增高

患者在昏迷前或中间清醒(好转)期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伴有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等生命体征改变。

3、神经系统体征

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常见的症状有偏瘫、失语、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动作不协调、平衡障碍)及颈项强直等。

并发症

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患者则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将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

预计检查

当患者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颅脑CT扫描、颅脑MRI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1、体表伤痕检查

头部、面部、颈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体表,常在伤后有不同程度及范围的损伤,如局部肿胀、青紫、皮下淤血并伴有压痛。检查有无头皮损伤或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以及耳鼻有无出血等。

2、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若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急诊及时处理。

3、神经系统检查

若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比如共济失调、颈项强直。

实验室检查

1、颅脑CT扫描

不仅可以直接显示硬脑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还可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

2、颅脑MRI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在MRI上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

诊断原则

根据头部受伤史,伤后当时清醒,随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好转)期的意识障碍过程,结合CT检查显示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沟,一般可以早期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硬膜下血肿、大脑半球占位病变等疾病。

鉴别诊断

1、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病因类似,但多是桥静脉或者脑皮层血管破裂引起,部位则位于脑表面与硬脑膜之间的间隙,CT表现为范围较宽的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以跨颅缝。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如脑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外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确诊亦需借助于CT和MRI。

治疗原则

急性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且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亚急性、慢性硬膜外血肿者,如果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扫描所示幕上血肿量<30ml,小脑幕下血肿量<10ml,中线结构移位<1.0cm,可行保守治疗,但必须动态观察患者神志、临床症状和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病情恶化,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1、一般处理患者应住院治疗及监护,头部抬高,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避免一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等。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止痛镇静药如安定和苯巴比妥等,可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4、静脉补液应予等渗晶体液以防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

5、入院后应尽早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失常等。

6、对于有头部明显外伤者,予以及时清创,若需缝合应在伤后6小时内进行。清创缝合时需要检查创口,由浅至深,逐层彻底清除异物。

7、昏迷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留置导尿管,注意营养支持,防止并发症。

药物治疗

1、降颅压治疗

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等药物降低颅压。

2、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针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给予补充维生素等治疗。谷维素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维生素B有助保护神经组织细胞。

3、镇静治疗

烦躁、焦虑、失眠者可酌情给予地西泮。

4、止痛治疗

头痛严重者酌情给予止痛剂治疗,如尼美舒利。

5、止吐治疗

恶心呕吐较重者,可服用小剂量氯丙嗪、甲氧氯普胺等,并静脉应用脱水药。

相关药品

安定、苯巴比妥、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谷维素、维生素B、地西泮、尼莫地平、尼美舒利、氯丙嗪、甲氧氯普胺

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

小脑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 以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高压的血肿。

2、手术方法

可根据CT扫描所见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妥善止血。血肿清除后,如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脑膜探查。对少数病情危急,未及时作CT检查者,应直接手术钻孔探查,再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硬膜外血肿在颅内血肿中疗效相对较好,死亡率低。经及时治疗治疗,彻底清除血肿后,患者多数可以完全康复。

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脑疝,导致脑干发生不可逆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减少脑力活动,以促进病情恢复。

用药护理

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

术后护理

1、 在术后早期应及时预防肺部及其他部位感染,辅助翻身、拍背协助排痰。

2、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炎症、肺不张等。

3、 膀胱冲洗,局部消毒,防治泌尿系统感染。

4、 做好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与护理工作。

5、 晚期则需保证营养供给。

6、 防止褥疮,进行功能训练等。

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

注意休息,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考虑卧床休息1~2周。保持安静和良好舒适的环境。

2、避免疲劳

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也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等。避免过度疲劳和头部剧烈活动。

3、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应适当节制学会控制情绪,可以出去散步、听音乐、打太极拳等。

4、适当运动

闲暇时间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其他

保持大便畅通用力排便,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病情监测

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意识障碍、头痛加重、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患者的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精神情绪有无明显变化,及时观察及记录患者症状发作的特点、伴随症状、持续的时间、有无先兆、有无诱发因素及相关治疗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治依据,若病情反复发作,或有进一步恶化时应及时就医。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常见的复查项目为颅脑CT扫描或MRI。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建议患者早、中、晚每天进食3餐,两餐之间尽量不吃零食,晚餐不宜过饱。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食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含糖高的食物也应少吃。

3、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不要“狼吞虎咽”,应彻底咀嚼食物,使磨碎的食物能和唾液、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吸收。

4、饭前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

5、进餐时要放松,避免有压力,特别是在进食时切勿生气,避免紧张、焦虑、忧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促进胃的调节和保护机能,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也有重要意义。

6、食物的选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7、若患者短期内不能进食,可放置鼻饲管,给予流质饮食,维持每日热能及营养。

预防措施

1、在运动时做好防护,正确穿戴运动防护装备。在骑山地自行车、公路赛车、摩托车、电动车时,最好戴上头盔。

2、开车或乘车时,系好安全带。

3、保证居住安全,即房屋质量要符合安全的要求,装修质量也符合标准,不会突然掉落东西砸伤。

4、保护好儿童,尤其是关好家里的门窗,安装护栏,防止儿童摔落。

5、经常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力量,能更好地保持平衡。

急诊(120)指征

1、 头颅有明显破裂伤或骨折。

2、 出现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

3、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无法动弹伴或不伴感觉异常。

以上情况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头部遭受外力打击。

2、打击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3、伴有意识障碍、烦躁。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于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5、就诊前建议家属给患者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查体。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曾经受过外伤吗?

2、您当时有出现昏迷或者神志不清吗?多长时间后清醒过来的?

3、您现在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吗?

4、您在来医院之前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治疗吗?

5、您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我现在的这些症状是因为当时的外伤吗?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损伤大脑或神经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需要住院吗?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有什么后遗症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段时间是不是不能活动?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