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腔隙性脑梗死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后
  • 日常
  • 预防
  • 就医

症状概述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指缺血性微梗死灶引起的一种脑梗死临床类型,主要由于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导致。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和脑桥等脑的深部区域,极少发生在脑的皮质和白质,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因此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可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心情抑郁、肢体沉重感等。本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但容易复发。

疾病分类

循环系统疾病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常见症状

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

主要病因

主要由脑部小动脉病变所致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CT、MRI、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造影

重要提醒

腔隙性脑梗死应及早治疗,防止病情反复,避免发生认知功能受损、走路不正常等情况。
徐俊 | 主任医师 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级甲等

总述

本病主要由脑部小动脉病变所致,多种原因可使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如由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壁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等。

基本病因

脑穿通动脉是多以直角从脑内主干动脉分出的小动脉,供应大脑半球深部白质、核团和脑干,它们多为终末动脉,几乎无侧支循环。当这些小动脉硬化或脂性透明变性,致使这些小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脱落栓子阻断其血流,引起供血区域的脑梗死,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危险因素

1、个人生活因素

肥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酗酒、吸烟、。

2、基础疾病

(1)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容易引起血管脆性增加。

(2)高血脂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

(3)糖尿病可以导致小血管炎症,增加患本病的风险。

(4)睡眠呼吸暂停症状会加重血管壁病变。

(5)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瓣膜感染、心律不齐等,容易导致心源性栓子的形成。

3、药物

滥用精神类药物等可增加患本病的风险。

4、遗传因素

如果有卒中遗传史,则个体的发病风险增加。

高发人群

1、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的中老年人,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段通常较男性晚,但病死率更高。

3、非洲和美洲人种发病率较其他人种高。

总述

临床上可无症状,多为亚急性发病或缓慢发病,一般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记忆力减退、心情抑郁、肢体沉重感,也可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因腔隙性梗死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综合征,较常见的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

典型症状

1、纯运动性轻偏瘫

突发一侧面、臂、腿肌无力,很少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

2、纯感觉性卒中

突发一侧面、臂、腿部感觉异常或减退,很少伴有或不伴有运动障碍。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突起下肢为重的轻偏瘫,伴同侧肢体明显共济失调(如肢体动作不准)。

4、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

突起构音不清晰,吞咽时发呛,一侧(常为右侧)中枢性面、舌肌轻瘫,手动作笨拙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精细动作例如书写、绘画等十分困难,用手触摸鼻子方向不准,走路步态不稳。

并发症

1、感染

长期卧床可导致肺部感染。

2、抑郁症

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可表现为心情不好,失眠,多梦或早醒,食欲减退,对任何事情均动力不足,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肢体不协调、发音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做血液检查、CT、MRI、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感觉系统体检

医生常用一些器具(如大头针、棉絮或音叉等)触碰患者的皮肤,患者可能会有身体两侧相同位置的感觉不一致的情况,还可能完全没有感觉,或者会让患者触摸一个常见的物体(如钥匙),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说出这个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名称。此检查主要测试患者的痛触觉、温觉及深感觉。

2、运动系统体检

医生会用自己的力量使患者的肢体做被动运动(并要求患者的受试肢体放松),医生可感觉到患者的肌肉较硬或者被动运动的阻力较大;医生会要求患者做特定的活动(如屈肘),然后医生用手施加阻力,感知患者肌肉的力量强度,以测定患者肌力。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测定血糖、凝血时间、血清电解质、是否有感染等,可辅助诊断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可在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发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低密度病灶。可以清楚显示颅内的基本情况,如出血、肿瘤、梗死等。

2、MRI

MRI较CT显示更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可显示受损脑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对早期微小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3、颈动脉彩色超声

可探测颈动脉脂质沉积及血流情况,是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4、脑血管造影

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颈动脉或椎动脉,从而使脑血管显影,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脑血管形态、病变血供、病变性质及与血管的关系,是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5、超声心动图

可用于检测心源性血栓,提供脑梗死的病因诊断依据。

诊断原则

根据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和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定位征,结合颅脑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还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等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发病缓慢,发病后多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与本病的症状有一些相似。面积较大的半球梗死者多在局灶症状出现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加重,甚至昏迷、惊厥。如果发病即昏迷者,多为脑干梗死。可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2、脑栓塞

多有各种心脏病史或者有来自心脏的血栓,发病后可在数秒钟或数分钟达到高峰,多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或浅昏迷,常伴发癫痫。如栓塞主要脑血管分支或多发性栓塞,可因明显脑水肿,造成颅内压逐渐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此类栓塞多发于大脑中动脉,可出现偏瘫、半身感觉障碍等相应体征。根据病史及超声心动图等可以鉴别。

3、脑脓肿

早期表现为全身和颅内急性化脓性感染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脓肿形成后脑脓肿呈占位性病变,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致脑疝;若脓肿邻近脑表面且脓腔壁较薄,可突然破溃,导致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病人突发高热、昏迷、全身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死亡。神经系统体征因脓肿所在部位而异。通过临床表现、体征、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鉴别。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强调控制危险因素,尤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同时应注意降压不能过快、过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抗血小板、降脂、降压等,急性期还可以给予改善血液微循环等治疗。

对症治疗

1、气道支持及吸氧

对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可给予气道支持(如气管插管或切开)及吸氧。

2、降压

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缓慢降压,并严密监测,低血压患者可适当扩充血容量。

3、控制血糖

当患者血糖高于11.1 mmo/L时,应酌情使用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使血糖维持在7.8~10.0 mmo/L;低血糖者则应给予葡萄糖口服液或静脉补液升血糖。

4、降低颅内压

可适当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利尿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等致命并发症的发生。

5、建立营养通路

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管或胃造口(PEG)管饲等建立营养通路,防止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

6、抗感染

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应酌情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但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7、降温

梗死影响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患者,可使用冰帽或酒精擦洗等物理降温疗法。

8、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胃内灌洗、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减少出血,必要时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止血。若出现循环衰竭的表现,应给予补液甚至输血液制品来防治休克。

9、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严密进行水电解质监测,必要时针对性地纠正水盐平衡。

急性期治疗

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可以采取紧急静脉溶栓。

药物治疗

1、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治疗是腔隙性脑梗死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可以抢救梗死周围有功能的半暗带,避免形成坏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一般在发病4.5小时以内有效,尿激酶在6小时以内有效,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

2、抗血小板聚集剂

发病超过4.5小时的患者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3、抗凝药物

可适当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但不推荐急性梗死患者立即使用抗凝药,溶栓后24小时内也禁止使用此类药物。使用抗凝治疗时应该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4、降纤药物

常用药物为降纤酶、巴曲酶等,对不适合溶栓并进行严格筛选的患者,尤其是高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可应用此类药物。

5、保护神经药物

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起到一定的营养及保护神经作用。

相关药品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降纤酶、巴曲酶、依达拉奉、胞磷胆碱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当病变涉及脑干重要中枢或急性大出血时,可考虑手术介入治疗,切除部分受损脑组织,并通过支架等重建脑部血流通路;颈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也可由考虑动脉内膜切除。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致死率、致残率较低,但是复发率较高。

危害性

反复发病可有假性延髓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甚至血管性痴呆等表现。

治愈性

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总述

腔隙性脑梗死多数情况下急性起病,容易反复。因此,患者应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护理

伴有功能障碍者家属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积极掌握其思想动向,多疏导、安慰、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应创造良好、宽松的家庭氛围,使患者尽量保持心情愉快。

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2、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积极戒烟。

4、卧姿应低枕平卧,以增加脑部的供血。

5、有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家属要积极帮助老年人进行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并加强康复训练,如按摩、步行训练、语言训练等,使老年人逐步走向生活自理。

饮食建议

1、饮食要求以低盐、低脂肪的清淡食物为主,并适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西红柿、西兰花等。

3、适量食用蛋白质,如蛋、鱼类等。

预防措施

需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尽早开始进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防止腔隙性脑梗死应采取以下措施。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3、定期查血脂,血脂异常患者应进行调脂治疗。

4、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节律,不要过劳及过于激动,戒烟忌酒。因为这些都会引起脑血管痉挛,使腔隙性病变发生。饮食宜清谈、少盐、高钾。少食含盐高的腌制品、腐乳品、咸菜等。多吃富含钾的海带、紫菜、木耳、土豆、蘑菇、鱼、水果等,因为补钾可抗钠盐引起的升压及损伤血管的有害作用。

门诊指征

1、出现面部肌肉运动不对称,且不能恢复。

2、近期肢体运动困难。

3、出现讲话障碍。

4、出现吞咽困难。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一般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有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3、您还有其他疾病吗?进行过哪些治疗?

4、您之前有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吗?

5、您有卒中家族史吗?

6、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吸烟、喝酒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危及生命?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

8、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9、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