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术语
道医的特征为医道同源、医道一体、医道互补与众术合修。
1、医道同源
所谓医道同源,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均源自上古原始宗教人文关爱(即对人类生、老、病、死、苦的自觉关注关爱)的诉求。
2、医道一体
所谓医道一体,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分割的血肉联系。其一,传承祖师往往既为医家祖师又是道家(道教)祖师;其二,医学与道学发展过程中人事与学术相互渗透,得以相互补充发挥。
3、医道互补
所谓医道互补,是指医家对生命和健康的诉求,与道家对成仙证道的追求,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撑、补充与完善,最终使传统医学能以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将敬畏生命、摄护生命、修养生命、觉悟生命的诸般理法一以贯之,而以觉悟生命、证道成仙为最终旨归。
4、众术合修
即由守真、行气、导引、按摩、叩齿、咽津、辟谷、房中、服饵等多种炼养方式结合。具体而言,道家(道教)医学的法与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中医共同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汤药、针灸、按摩等;二是道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如气功锻炼与治疗、劝善的情志疗法、服用内丹外丹的养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为主的音乐疗法等,乃至依于河车路(内丹导引)的杵针疗法,依于经络及武功修习而展现的药功及拨筋疗法等。
道医的日常建议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志管理、规律作息等。
主要包括丹道医学流派、詹黄张按摩流派、天真按摩流派、青城药功学派和维世唐门流派。
1、丹道医学流派
代表医家张觉人。去除迷信,回归科学,是“丹道医学”派的特色。其核心体现在《中国炼丹术与丹药》著作中。
2、詹黄张按摩流派
代表医家詹龙请。学术特点突出部位按摩;寻找信息反应点,“保、激、补、治”全面调理;拨按截放各有特色,调动自身能力;发挥按摩优势,通补结合以通为主;道法术统一于“八法”。流派传承人有张诚毅,刘修利等。
3、天真按摩流派
代表医家詹龙请,天真按摩流派学术思想有整体按摩、循经按摩、按摩查病和以神御气四大法则。学派传承人有周述炎。
4、青城药功学派
代表医家有李真果、刘元尚、王含阳等。该派学术特色归纳为三点:一是简,道家尚简,故该派善于将常见病的证型分类,以一个基本方,辨明阴阳后加减使用,化繁为简,纲举目张。二是便,该派善于选择当地官药及草药,或新鲜捣烂外数,或浸泡药酒(既内服又外敷),很是方便。三是效验,即结合习练道家武功或点穴拨筋,配合内外用药,使效验明显。学派传承有曹明仙、薛永新。
5、维世唐门流派
代表医家叶自若,学术特色提倡人体阴阳水火平匀合化,含暖遍熔,贯平通匀,而不圈于某方剂上着力,所谓“识用诸方宜,神工对病难”。学派传承人吴自然。
道医是在道教理论实践的促动下,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自济济人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道医既谈道教,又谈中医,自成门派,又自成体系。道医具有形神兼治、传流不离道、认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变性、万变性、及具备多种综合技能的特点。
道医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可将道医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
1、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
2、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3、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他力的范围之内。
道医的日常建议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志管理、规律作息等。
1、道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此,日常应按时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保持生物钟的稳定。
2、道医认为环境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选择清新、宁静的居住环境,避免噪音和污染。
3、在道医中,道德修养也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日常应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以达到身心和谐。
1、道医强调饮食调养,应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饮食。春季宜食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等以养肝,夏季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等以养心,长夏(即夏至到立秋之间)宜食甘味食物如蜂蜜、红薯等以养脾,秋季宜食辛味食物如葱、姜等以养肺,冬季宜食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以养肾。
2、道医提倡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
道医认为,适度的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日常应适当进行锻炼,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调和气血。
道医强调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心态的好坏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议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调整心态。
道医中的气功是一种特殊的呼吸和动作练习,日常进行适当的练习,有助于调和人体的气机,提升生命力。
道医包括一系列的养生保健方法,比如足浴、拔罐、刮痧等。在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健康。